中午時分天氣非常炎熱,戶外溫度超過40度,都江堰這裡應該略低於40度,還是異常悶熱,搭景區環保車省一段走路!
最後一排最舒爽!
上週受到特大暴雨襲擊,從映秀前來一路沒遇到泥石流的狀況,岷江的河水依然湍急!
安讕索橋,
Eric背後展示的是馬叉和籠兜,擋水流用的,功能同消坡塊和石籠(蛇籠)!
戰國時代末期,李冰父子設計督工創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依自然地勢建造魚嘴、飛沙、寶瓶口三個分流,解決了長年的夏季洪災問題也提供成都平原優質的灌溉用水,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歷經2千年的考驗至今仍為成都市主要的用水來源,是現代自然工法的先驅。宋、元時封李冰父子為王,建二王廟,供人民祭拜。
法垂六字~『深淘灘,低作堰』,意思是挖灘要深,利於引水,灘沙作堰,不要太高,利於分洪。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份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又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李冰父子建都江堰,材料都是取自現場,為了分岷江以取水,在河中,以四川產的大竹子做成竹筏,盛山上取來的大石沉在河中,稱為「分水魚嘴」。分水魚嘴的西方,流有岷江百分之六十的水量稱為「外江」,仍屬於岷江主流道;分水魚嘴的東方稱為「內江」,引百分之四十岷江水,進入寶瓶口。(維基網站)
寶瓶口在照片的遠處(岷江上游端)〜湍急的岷江經都江堰的魚嘴分流分沙之後延著人字堤到了寶瓶口!
歷經2千年的都江堰,當年李冰父子萬萬沒計算到20世紀之後成都地區爆炸性人口數,都江堰內江取水量有不足的現象,中國政府在外江部位加構水壩,讓內江的水量提高,以及當做攔砂輔助!
跨過水壩可以更清楚看到『外江部位加構水壩,讓內江的水量提高,以及當做攔砂輔助』的實際運作情形!
實體展示『馬叉』和『籠兜』,擋水流用的,功能同消坡塊和石籠!
左側是『寶瓶口』,中央土堆是『離堆』。
『寶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壘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開鑿於都江堰創建時,上寬下窄,口內即內江流入的進水口,形如「瓶頸」,寶瓶口也因此得名。
飛沙堰是內江的溢洪排沙通道。
走過南橋右手邊是眾多啤酒坊,年輕人喜歡傍晚、晚上到啤酒坊喝酒泡咩!
將『馬叉』和『籠兜』構築了特殊風味的噴水池!
都江堰和周邊的青城山在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沒咩,不過南橋!
右手邊是教室,左側是體育館、游泳池!
體育館、游泳池!
體育館、游泳池!
看起來漂亮的校園,但仔細瞧瞧施工品質是很粗糙的,有些地方已經龜裂不堪了,公共工程嘛都一樣爛!
進 體育器材室找籃球!
漂亮、新穎的運動場,這裡沒有親民政策,校園不開放民眾入內!
唉鴨鴨,
來到附近的夜市,本來要吃烤肉,因為烤肉攤的桌椅太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