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隻狼歐洲35日(26/35)~義大利,羅馬(梵諦岡博物館01)2018.02.19
二隻狼在羅馬的秘密基地,拉開窗簾的景象是特米尼車站,羅馬最大的火車站。
昨天二隻狼被水扁,滿狼狽的,小狼新買的極度乾燥厚夾克真的濕透,還好體脂肪夠多,沒讓他著涼(羅馬冬天很冷啊xd),讓老狼又想起2017年農曆年前後發生一位年輕人穿極度乾燥夾克騎機車上合歡山,造成失溫的危險事件。
老狼的2017年西班牙自駕遊學到了冬季遊歐洲不能採用一般我們熟悉的「洋蔥式穿法」,應該採取「玉米式穿法」。
所謂玉米式穿法,是因為歐洲冬季雖然寒冷,但是室內、大眾交通工具都提供強勁暖氣,所以室外寒冷(經常下雪),室內(車內)都很暖和,基本會保持超過攝氏20度以上,甚至會有點悶熱,因此室內室外溫差非常大,若以洋蔥式穿法會有一件一件穿或脫的麻煩。玉米式穿法就是室內穿一件夏季衫(長袖短袖皆可,二隻狼容易出汗所以偏愛穿排汗衣),出外時直接穿上夠厚夠暖的大衣,簡單、方便。
小狼的極度乾燥是出發前第一次購買的品牌,在天龍國百貨公司買5件可以打五折,所以從夏天到冬天的衣物厚薄都買了,只想到有帶雨傘,所以當初購買厚夾克時根本沒考慮夾克的防水性。像昨天二隻狼在毛毛雨中出洞買ZIPPO打火機,回程雨勢變大,老狼穿的軟殼素夾克還能擋得住,小狼的極度乾燥夾克是沒有任何防水作用的。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橋也有仿聖天使橋豎立著一些天使。
《天使與荊棘冠冕》(In aerumna mea dum configitur spina)
老狼上回造訪梵諦岡博物館因為有導遊,不用花腦筋找路。這回自己跑,就是搞錯位置,還以為小狼後面排隊的人龍是排隊梵諦岡博物館的遊客,還好小狼有詢問廣場上巡邏的警察,警察說這裡排隊是免費進聖彼得大教堂參觀的遊客,他跟二隻狼解說怎麼繞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北面,那裡才是梵諦岡博物館,不只是二隻狼搞不清楚梵諦岡博物館在哪,二隻狼問完,後面二隻年輕金絲貓也是詢問警察怎麼到梵諦岡博物館,因為二隻狼聽不懂義大利文,所以跟著那二隻金絲貓穿過博爾戈通道(Passetto di Borgo,連結聖彼得大教堂與聖天使堡之間長達800米的城牆式通道,提供教宗逃難用,不是訛傳的地下秘密通道)前往梵諦岡博物館。
教宗朱利葉斯二世(Pope Julius II,1443-1513)在十六世紀興建了這座大型博物館,收藏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古典藝術與最重要的藝術品。
梵諦岡博物館前排隊購買門票的遊客隊伍,維基網提供2007年壯觀場面。今天是週二,排隊買票的隊伍當狼比申辦499專案的民眾多上10倍以上。
線上購買門票:全票17歐元,6-18歲學生票8歐元(需備相關證明檢查)。免排隊需加收每位4歐元費用,可以省下起碼排隊3個小時,絕對划算。
→ 梵諦岡博物館購票官網
人行道有欄杆一分為二,靠牆的是現場排隊的隊伍~非常壯觀。有購票的可以靠欄杆外圍閃過排隊人龍。
老狼已經上網購票就能閃過那些排隊人龍,直接到售票大廳,憑手機購票證明到窗口辦理換取正式門票。
是老狼這回歐洲行又新開竅的一次經驗。
1. 下回再訪就不會漏西遺,遺漏了不少精彩重點式寶藏。
2. 有一篇奇摩新聞標題「台灣人在國外最惡劣的10件事」,排行第一名是很喜歡拍照。關於這一點,老狼個人覺得:老外更愛拍照,為了閃開遊客也是花費不少時間等遊客離開,拍了就走。又不是年輕美咩要擺很多pose拼命拍,影響後面遊客參觀權益。
3. 參觀博物館沒拍照,又能記得看了些什麼寶物?
梵諦岡博物館入口就有設立紀念品專櫃,小狼關心的是有沒有販售紀念金幣。
教皇庇護十一世(Papa Pio XI,1857-1939)下令建造,專門用於安置藝術畫廊,有十六個展覽廳,老狼花很多時間將照片依照維基網的簡介順序重新整理排列,也盡量查找藝術作品相關資料,也許下回再次造訪也是相當好的導覽資料。
在梵諦岡博物館裡頭幾乎都使用華為Mate 10 pro手機拍攝。
假如沒有像老狼習慣使用桌機而偏愛使用手機的朋友們比較有福氣,因為目前再怎麼高階的手機解像力、畫質還是輸一般傻瓜相機。
老狼這回買華為Mate 10 pro手機純粹是被Mate 10 pro採用徠卡認證鏡頭所矇騙,廣告號稱2000萬畫素f1.6鏡頭只是黑白鏡頭,它的彩色鏡頭只有1600萬畫素,所以彩色鏡頭的解像力還不夠力。
Mate 10 pro發色明顯偏冷調、偏紫色,所以所有華為Mate 10 pro照片都經過Lightroom後製過,修正手機以及博物館不同燈光顏色所造成的白平衡偏差,盡量讓博物館的寶藏們都能接近原來的發色、色澤。
第三層:從左至右,聖保羅帶領著聖母瑪利亞和聖斯蒂芬懇求聖潔無罪和七大善事合成三集(施衣於裸者、探訪囚犯、施飲於渴者,義大利原文:Vestire gli ignudi, Visitare i carcerati, Dissetare gli assetati)。
第四層:死亡復活的兩個場景 ,左邊的動物吐出被吞噬的屍體的四肢,右邊的兩個天使喚醒死者在墓葬中的世界末日的號角。
第五層:瑪麗在左邊祈禱與兩位捐助者(修女Costanza和修女Benedetta)一起站在她面前。右邊是地獄的景象。
~聖斯蒂芬(Saint Stephen,5-34)
斯蒂芬在使徒行傳的原始希臘文中的名字是Stephanos,意思是“皇冠”。傳統上,斯蒂芬投入了殉難的冠冕; 藝術表現常常用三塊石頭和烈士的棕櫚葉來描繪他。東方基督教的圖像顯示他是一個年輕,無鬍子的人,身披靈體,穿著執事的法衣,並經常舉辦一座微型教堂或香爐。
~七件善事(Sette opere di Misericordia,英文:The Seven Works of Mercy)
是那些需要通過耶穌的福音(馬太福音 25)找到憐憫(即寬恕我們的罪過),然後進入他的王國。天主教傳統列出兩組教派:
勞動的七件善事:餵飽飢餓的人、給口渴喝水、施衣於裸者、與朝聖者保持聯絡、去探病、探訪囚犯、埋葬死者。
精神的七件善事:推薦懷疑者、教導愚昧人、誡命的罪人、安慰患病的人、原諒罪行、耐心忍受騷擾的人、為生者和死者祈求上帝。
《瑪利亞抱著基督嬰兒與聖米歇爾、聖奧爾索拉》Madonna col Bambino, S. Michele e S. Orsola
作者:阿萊格雷托‧納奇(Allegretto Nuzi,1315-1373)
《十字苦像》Croce processionale
在翁布里亞地區十三世紀製作,作者軼名(Scuola umbra, secolo XIII)
十字苦像(拉丁語:Crucifixum,源自拉丁語cruci fixus,意為「固定於十字架者」)是基督教十字架的一種,以體現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圖景為特徵。十字苦像是基督教許多分支的重要象徵,在天主教中尤為重要。
十架苦像重點體現耶穌釘在十字架之上,強調基督徒眼中耶穌為人類的「犧牲」。西方基督教通常將耶穌身體做成立體的塑像形式,而東正教通常將耶穌的身體繪製或者浮雕在十字架上。
二號廳(喬托Giotto)
《斯特凡內希三聯式祭壇》Stefaneschi Triptych
作者:喬拖(Giotto,1267-1337)
賈科莫·加塔尼·斯特凡內希樞機主教委託喬拖打造的祭壇。喬拖另外一項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就是佛羅倫斯聖母百花教堂旁的「喬拖鐘樓」。
斯特凡內希祭壇採雙面三聯式設計。正面描述聖彼得即位,斯特凡內希與聖徒跪在聖彼得兩旁,右前方黑衣跪者是斯特凡內希樞機主教。
左邊面板:聖詹姆斯、聖保羅。
右邊面板:使徒約翰、聖安德魯。
~聖詹姆斯(Saint James,西元3-44年),西貝迪的兒子,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傳統上被認為是第一個被殉道的使徒。他是西比迪和莎樂美的兒子,是使徒約翰的兄弟。
~約翰福音傳教士(John the Evangelist,5-100年)
~聖安德魯(Andrew the Apostle,聖安得烈,西元前5年-),聖彼得的哥哥,兄弟二人原本是加利利小漁村的漁夫,是耶穌基督第一個門徒。被普世教會稱為首召者。也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相傳在希臘被釘X型十字架而死。二隻狼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之旅所到處看到的「XXX」是阿姆斯特丹市徽中央的聖安德魯十字。
祭壇的背面,中央描述耶穌登基(Christ enthroned),斯特凡內希樞機主教穿穿著黑色長袍跪於左前方。
左邊面板: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
右邊面板:聖保羅被羅馬士兵斬首
《馬蘇比尼加冕》Marsuppini Coronation
作者:菲利波里皮(Filippo Lippi,1406-1469)
~馬蘇比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共和國的人文主義者和校長。他的父親格雷戈里奧·馬蘇皮尼(Gregorio Marsuppini)曾擔任法國查理六世的熱那亞州長。他與美第奇家族有著密切的聯繫。
《瑪利亞賜贈腰帶》Madonna della cintola
作者:貝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1421-1497) 的祭壇作品。
天使在瑪利亞周圍環繞著一個半圓形,並且形成了一個光環。黃金背景在中世紀被用來提升所描繪的場景並賦予它一種不真實的超自然元素,從15世紀開始被景觀和建築設置的描繪所取代。到此時,意大利繪畫中的黃金背景已經非常稀少,象徵著超然的神聖空間,增加了聖徒與世俗世界之間的距離。瑪利亞賜贈腰帶的主題在福音書中沒有提到,但在新約的經典中,托馬斯是12位使徒之一,他懷疑瑪利亞的假設。聖母向他顯現,作為證據 之外,瑪利亞賜贈腰帶給托馬斯。這個主題在意大利特別受歡迎,特別是15世紀的托斯卡納藝術,自1365年以來,麥當娜的腰帶被尊為普拉托大教堂的遺物。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Vatikana Biblioteko
作者:美洛佐·達·弗
很有透視的視覺效果,畫中教宗思道四世等六位人物表情、位置眼睛所看的方向皆不同,教堂廊柱、屋頂的遠近、深淺表達了立體效果。
~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PP. IV,1414-1484年)
小狼背後三幅美洛佐·達·弗利的天使繪畫作品,從左到右分別是:
《天使與鈴鼓》Angelo che suona la tamburella
作者:美洛佐·達·弗利
《瑪利亞和嬰兒基督在聖弗朗西斯和聖約翰福音傳教士之間》Madonna mit Kind zwischen dem Hl. Franziskus und dem Hl. Evangelisten Johannes
作者:馬可帕爾梅扎諾(Marco Palmezzano,1460–1539)
六號廳(波利提奇polittici)
《三聯式畫作-聖母的加冕,耶穌誕生,麥琪的崇拜》Incoronazione della Vergine, Natività, Adorazione dei Magi (Trittico Rospigliosi
作者:來自福利尼奧的巴托洛梅奧(Bartolomeo da Foligno)
~波利提奇(polittici,或:波利特科Polittico,波利普奇Polyptych),是來自希臘語(聚多+折疊)。在中世紀藝術家頗為喜好表達的多聯式繪畫方式,有如現代四格漫畫,比單一面版繪畫有豐富的內容以及立體空間感。多聯式繪畫通常使用在教堂中的祭壇,有表達神聖的尊崇之意。
尼科洛迪‧利伯拉托爾(Nicolòdi Liberatore,1430-1502)的作品。
採用波利普奇(Polyptych)藝術風格,中央面板是主畫作,旁邊有附翼為主畫做解說或者增加畫面的壯觀。
《拉撒路的復活》Raising of Lazarus
作者:吉羅拉莫‧穆齊亞諾(Girolamo Muziano,1532-1592)
穆齊亞諾在1555年完成這幅畫作之後在義大利畫壇奠定了藝術地位。
~拉撒路(Lazarus)是耶穌的門徒與好友,他有二位姊姊(馬大Martha、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
在約翰福音中,拉撒路生病時,馬大和瑪麗亞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 「主阿! 禰所愛的人病了。」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翰福音11章:1-4節)。耶穌在原地停留了兩天後出發。
當耶穌到達時,拉撒路早已過世,在墳墓裡放置了四天。耶穌與馬大和瑪麗亞見面後,耶穌到了拉撒路墳墓,叫人把墓前的大石頭移開,他先舉目向天說:「父阿,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約翰福音 11:40)之後便向墳墓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約翰福音 11:43) ,於是死去了的拉撒路便從墳墓中走出來,手腳還是裹著屍布。
~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很容易將西班牙西北方緊鄰法國的濱海小城聖塞巴斯提安(San Sebastián)名稱搞混,所以google還是將St. Sebastian翻譯為聖巴斯弟盎,做為區隔。
由側面觀賞這組由安東尼奧·比瓦里尼製作的作品,可以看得出來居於正中央的聖安東尼是採用浮雕方式,每一格面板都使用精美的立體框架做為裝飾。
《財富由愛情挽回》(Fortune Held Back by Love)
作者:圭多·雷尼(Guido Reni,1675-1642)
《福利尼奧的聖母瑪利亞》Madonna of Foligno
作者:拉斐爾
拉斐爾在1511年為教皇朱利葉斯二世的侍從西吉斯蒙‧迪‧孔蒂(Sigismondo dei Conti)所繪製執行的。它原本被放置在羅馬的卡比托利歐山的Aracoeli的天壇聖母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in Ara Coeli)的一個高壇上。
1565年被西格拉西翁第孔蒂的後裔安娜孔蒂帶到福利尼奧的聖安妮修道院,並在那裡停留了兩個多世紀,因此得名。
華為Mate 10 pro手機拍的,跟上一張維基網提供的無論是解像力、白平衡真的差很大,老狼已經盡力修正Mate 10 pro手機的偏誤。
通常博物館的畫作都會受到懸掛位置比較高以及室內燈光折射影響。像維基網提供的照片能拍的那麼正,沒有受到畫作懸掛角度的偏斜、燈光影響都是學術研究單位在特殊的情況下:原作取下、避開燈光直射、專業相機才能完成。
作者:彼得·保羅·魯本斯(荷蘭語: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生於德國的比利時裔,1600年前往義大利習畫。
《掃羅的轉換》(Conversione di Saulo)
英語:保羅皈依基督Conversion of Paul the Apostle)
根據使徒行傳記載,法利賽人掃羅的工作就像美國西部電影中的「賞金獵人」,靠抓拿基督徒到耶路撒冷領取賞金,掃羅是賞金獵人的佼佼者。
有一天掃羅從耶路撒冷到大馬士革路上,掃羅被巨大天光照耀,掃羅受驚嚇撲倒在地,他聽到天光裡有聲音對他說話:「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 」
掃羅吃驚的問:「主啊,你是誰?」
天光裡的聲音:「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掃羅的同伴們也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掃羅從地上起來,眼睛卻失明了。他們拉著掃羅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掃羅失明了3天,也無法吃喝飲食。
大馬士革的一個門徒亞拿尼亞聽見耶穌的傳喚:「亞拿尼亞。」
亞拿尼亞:「主啊,我在這裡。」
耶穌:「起來,去猶大的家裡,找到掃羅,用手按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見。」
亞拿尼亞:「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談論那個人,他在耶路撒冷向你的門徒做了許多惡事,並且要捆綁一切呼求你名的人。」
耶穌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請他幫忙在外邦人和君王還有以色列子孫面前宣揚我的名,我要指引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亞拿尼亞去到猶大的家裡找到掃羅,用手按在他身上,保羅的視力得到恢復, 掃羅的眼睛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恢復了視力,掃羅起身受浸,吃過飯,就健壯了。
《在曠野的聖哲羅姆》(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或譯做聖杰羅姆、耶柔米)
作者: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年-1519年)未完成的畫作。
杰羅姆(Jerome,347-420)他以將大部分聖經翻譯成拉丁文而聞名和他對福音書的評論,他的作品清單非常廣泛。
十廳(佩薩羅Pesaro,拉斐爾學校和威尼斯繪畫,scuola di Raffaello e pittura veneta)
《聖喬治殺死龍》(San Giorgio uccide il drago)
作者:巴黎博登(Paris Bordon,1500-1571)
作者: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1488-1576年)
~英語系國家經常稱呼提齊安諾·維伽略為「提香」(Titian)。
十二廳 (卡拉瓦喬Caravaggio)
《卸下聖體》(Entombment)
作者: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
《聖托里比奧的奇蹟》(Miracle of Saint Toribio)
作者:塞巴斯蒂亞諾·孔卡((Sebastiano Conca,1679-1764年)
羅馬皇帝下令托里比奧德莫格羅韋霍(Turibio de Mogrovejo,1538-1606年)前往中南美洲秘魯傳教,死於熱病,羅馬皇帝追封為教宗本篤十三世。
《天使長邁克爾和叛軍天使》(The Archangel Michael and the Rebel Angels)
作者:科拉多‧吉基波(Corrado Giaquinto,1703-1766)
十五廳(克雷斯皮Crespi)
《聖克萊門特殉難》(Martirio di san Clemente)
作者:皮爾‧利昂‧納濟奇(Pier Leone Ghezzi,1674-1755)
~聖克萊門特是聖彼得教宗的第三任繼承者,圖拉真皇帝將他驅逐到克里米亞,羅馬士兵逼迫克萊門特改崇拜木星,克萊門特執意只相信上帝,於是羅馬士兵將他脖子套上鐵條丟入大海裡,讓基督徒永遠不能祭拜克萊門特的軀體,但是大浪將他的遺體送回岸邊。
托馬斯·勞倫斯爵士英國肖像畫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校長。
十六廳(溫策爾·彼得Wenzel Peter)
這個展示廳專門收藏溫策爾·彼得(Wenzel Peter,1745-1829)的畫作。
《亞當和夏娃在地球上的天堂》(Adam et Ève au Paradis Terrestre),老狼只拍了這一幅畫,因為看了很久。
《聖母與嬰兒耶穌》
《雅典娜和馬西亞斯》(Atena e Marsia)
格里高利民俗博物館重要收藏品,是雕塑家米隆(Mirone,西元前472-西元前440)在西元前450年左右雕塑的雕塑群,已知有幾個副本,其中最好的一部分仍然是這二組雕塑,但已經不完整。
前往埃及博物館區
《尼瑪特雷的喪葬面具》(Funerary mask of Nymaatre)
二隻狼2014寒假跑了埃及30天,參觀過不少博物館,只看過鱷魚木乃伊,還沒看過真的法老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真品。
因為在歐洲中世紀貴族、上流社會頗為流行吃木乃伊可以延年益壽、增加五分鐘、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所以引發非常多不肖之徒大肆挖掘金字塔盜取木乃伊,盜墓所得,木乃伊當時只是附屬品,主要還是陪葬的金銀珠寶。當埃及政府明白木乃伊是他們的重要文化遺產而進行嚴格管制立法禁止盜墓、輸出已經造成非常大量的木乃伊被歐洲貴族、上流社會由嘴巴排到大海之中了。
大理石的木乃伊棺槨,用料極好。
在埃及國家博物館也沒看過木乃伊棺槨做如此詳盡的介紹
卡爾達克神「阿蒙‧拉」的石棺,棺槨雕刻的非常俊美。
是屬於梵蒂岡博物館的部分館藏,由教宗格里高利創立十六世所創立,在十九世紀進行伊特魯里亞考古發掘雷哥利尼-格拉西墓塚(Regolini-Galassi tomb)中發現了部分教皇國遺物。
《古羅馬戰車》Bige archaïque
《黃金胸罩》Gold pectoral
當狼馬是戰是防身用的,不是女生上戰場使用。
《大金腓骨》Great golden fibula,西元前675-650年
什麼是腓(唸肥)骨呢?小腿的骨頭有二根,最粗的是脛骨,脛骨旁邊那支就是腓骨。大金腓骨,就是聖人的腓骨鎏金,是神聖器之一。
石棺(Sarcofago)
梵諦岡博物館窗外景象
外觀很像侏儒的石棺
《臨死的阿多尼斯石棺》(Adonis mourant)
這是一組石棺,上頭雕刻著臨死的阿多尼斯。
在希臘神話裡,阿多尼斯是女神的凡人情人。在奧維德神話的第一個世紀AD講,女神詛咒他的母親後,她的父親(塞浦路斯的西納斯王Cinyras)非常好色。密耳拉(Myrrha,賽普勒斯公主,著名的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母親)在完全黑暗中與她的父親發生了九晚性行為,但西納斯王發現了她的身份並用劍追趕了她。神將密耳拉變成沒藥樹,並且以樹的形式生下了阿多尼斯。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是希臘神話中是代表愛情、美麗與性慾的女神)找到了這個嬰兒,並讓他由黑暗女王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又譯為普西芬妮、泊瑟芬。她是希臘神話中冥界的王后,主神宙斯和大地之神狄蜜特的女兒)撫養。阿多尼斯成長為一個令人驚訝的英俊年輕人,導致阿芙蘿黛蒂和珀耳塞福涅對他產生怨恨,宙斯最終宣布阿多尼斯將花費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黑社會與珀耳塞福涅嘿休,一年三分之一跟阿芙蘿黛蒂嘿休。剩下最後的三分之一與他自己選擇的任何一位再繼續嘿休。阿多尼斯選擇與阿芙蘿黛蒂一起嘿休度過他今年的最後三分之一。
有一天,阿多尼斯在一次狩獵之旅中被一頭野豬打扮的怪獸咬傷,並在阿芙蘿黛蒂的懷中死去,阿芙蘿黛蒂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阿多尼斯的鮮血液與阿芙蘿黛蒂的眼淚混合在一起成為海葵花。阿芙蘿黛蒂宣布阿多尼亞節日是為紀念他的不幸逝世而舉行的,每年在仲夏舉行的慶祝活動都由婦女慶祝。在這個節日期間,希臘婦女將種植“阿多尼斯花園”,這些小花盆裡種植有快速生長的植物,他們將在炎熱的陽光下放置在房屋頂部。植物會萌芽,但很快枯萎死亡。然後,這些女人會哀悼阿多尼斯的死亡,撕裂她們自己的衣服,並在悲痛中公開展示她們的胸部。
在十九世紀晚期和二十世紀初的宗教學術研究中,阿多尼斯被廣泛認為是典型的死而復生的神的典型例子。
~嘿拉,傳話都是很扯蛋的,不信?請自行上網查資料!
石棺覆面用的雕塑燒陶
這組燒陶的腹部已經斷了,按地理師說法鐵定後代子孫名利、富貴、官位、健康都會受到影響。至於其他保存好的石棺不都被後人通通給挖出來展覽,反正地理師都跟政治人物一樣有他們很多套說法,就看聽者自己能信哪一套。
《曼利雕像》(Statue virile)
virile~有男子氣概的
《雙耳罐》(Amphore)
在遠古時代,雙耳罐經常使用在盛裝酒類、橄欖油、啤酒(zythum和zythogala)和魚醬 。有時候,甚至是小孩子死後埋葬之用。
《阿蒂米斯》(Artemis)
老狼在網路找到一位老外部落客敘述這尊雕像:「我們在梵蒂岡博物館的導遊說,這個古老的生育女神裝飾著牛睾丸。(Our guide in the Vatican Museum said this ancient goddess of fertility is decorated with bull testicles)」
~老狼為了老外部落客的牛睪丸又花了不少時間查資料。原來不是阿蒂米斯上半身所掛著的裝飾當狼不是「牛睪丸」。其實是木瓜,象徵強勁的生育能力,下半身雕飾著一些公牛,代表阿蒂米斯的力量。敘述成公牛睪丸也是很有趣的形容,更能讓遊客們加深印象。
在古希臘神話的古典時期,阿蒂米斯(Artemis,或譯做:阿爾特彌斯)經常被描述為宙斯(Zeus)和泰坦(Titan)女神希拉(Hera)的女兒,以及阿波羅的孿生姊姊。
阿蒂米斯在古典藝術造型中被描繪為一位身材高挑的美麗少女,長長的棕色捲髮梳在後面,身穿一件多利安人的短上衣,手持銀弓金箭,常有雌鹿或狗陪伴她。作為生育女神,同時她也會被描繪為擁有很多乳房。
中世紀教皇國教堂使用的洗禮台
皮奧 - 克萊門蒂諾博物館,燭台畫廊的天花板,描繪湯瑪斯·阿奎那和亞里士多德晉見聖母瑪利亞。
~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年,或譯為托馬斯·阿奎那),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湯瑪斯主義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會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5位教會聖師之一,也被稱作神學界之王、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燭台畫廊的天花板,描繪天使召諭湯瑪斯·阿奎那。
燭台畫廊的波斯戰士(Gueriero persiano)大理石雕像
《賢士的崇拜》(l'Adoration des Mages)
根據馬太福音敘述在希律王時期,住在遙遠的東方三博士算出人類的真主已經誕生在人間,於是攜帶沒藥、乳香、黃金來到耶路撒冷,準備晉見人類的真主。耶穌誕生在一個商店的馬廄裡,這時伯利恆上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東方三博士朝著星星的位置湧向馬廄向耶穌朝拜。
《大屠殺無辜者》(le Massacre des Innocents)
根據馬修福音敘述,當希律王得知自己被智者所矇騙,「猶太人的君王」已經誕生,他下令將伯利恆地區二歲以下兒童全部殺害,才能保住自己與兒子的王位繼承。
然而神聖家庭聖約瑟夫早已由賢士告知希律王將殺害他們全家,舉家連夜逃往埃及避難。
教會把這些嬰兒視作殉道者,訂定「諸聖嬰孩殉道慶日」(Day of the Holy Innocents,每年12月28日),因為他們是為了耶穌的緣故而遭殺害的。
《大屠殺無辜者》(le Massacre des Innocents)
《耶穌的複活》(Resurrection Of Christ)
耶穌福音故事:
就在日常的每日安息日之後的第三天,三個瑪利亞(聖母瑪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瑪利亞)來到耶穌的墳墓,發現大石頭已經被推開了。她告訴耶穌心愛的門徒~彼得,彼得聽到這消息後趕緊跑到墳墓察看,墳墓裡什麼都沒有,他們認為他的屍體被偷走了。瑪利亞聽到之後大哭,看到兩位天使對她說話,請瑪利亞不要害怕,接著看到她不認識的耶穌。耶穌要瑪利亞告訴門徒他正在升天,然後瑪麗告訴門徒她已經看見了主。
那天晚上,耶穌在一個鎖著的房間裡出現在他們中間,並賦予他們超越罪和赦免罪的權力。一周後,托馬斯並不相信耶穌能死而復活並產生懷疑,耶穌叫托馬斯用手探觸耶穌胸口上的傷口,托馬斯驚訝的說:「我的主和我的上帝!」
耶穌跟托馬斯說:「因為你已經看見了我,你已經相信了。那些沒有見過但相信過的人都是有福的。」
小狼vs.耶穌的複活
剛才提到「三個瑪利亞」去耶穌的墳墓,什麼是「三個瑪利亞」(或三個瑪麗),英語:The Three Marys?
老狼也是這趟二隻狼歐洲行來到義大利之後用手機股溝才大致明瞭,據老狼股溝到的資料聊聊經常出現在耶穌、聖經故事裡頭出現的「三個瑪利亞」,老狼不是教徒、歷史研究者,資料都來自網路。
首先,「Mary」這名字不但在近代經常讓中外美女使用,就像老狼的女性臉友很多個稱作Amy、Ann、Jenny、Judy、Lisa等等,不先看大頭照會敲錯女生搞烏龍的。在耶穌那個年代Mary也經常被使用。
根據維基網的解說,瑪利亞/馬利亞(希伯來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古希臘語:Μαριάμ;拉丁語:Maria;阿拉伯語:مريم;英語:Mary)光外文文翻譯就有些霧沙沙了,用股溝有關於聖經裡的Mary、Maria所翻譯成的中文更是複雜。在聖經出現的Mary有六位。
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出現三位瑪利亞(The three Marys at the crucifixion),分別是:
♦ 聖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在希臘文《新約聖經》中,耶穌母親的名稱,最早是以希臘文出現,拼為Μαριάμ(Mariám)或Μαρία(Maria)。其中Μαρία是由Μαριάμ變化來的簡短形式,但是這兩種拼法在不同版本與段落的《新約聖經》都有人使用。這個名字最早源自希伯來語:מִרְיָם(Miriam或Miryam),或是亞蘭文的Maryām,原意為「苦澀」。
阿拉伯語:مريم(Miryam)由希伯來文翻譯而成。歐洲中世紀時,採用拉丁語:Maria,傳入英語後,拼成Mary。
在義大利,通常喜歡使用Madonna稱呼聖母瑪利亞。老狼每次股溝Madonna總會跳出唱紅《宛如處女》(Like a Virgin)的美國女歌手Madonna Louise Ciccone。
Madonna源自義大利語:ma donna~「我們的貴夫人(my lady)。
♦ 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
這位瑪利亞生長在位於耶路撒冷北方200公里,加利利海邊西岸一個古漁港~抹大拉(Magdalene),因此稱之為「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
新約聖經稱為馬加丹、大馬奴他,都是指抹大拉的古名稱。
路加福音,耶穌施行二條魚讓5千人吃飽神蹟後搭船到抹大拉,瑪利亞認識了耶穌,耶穌幫抹大拉的瑪利亞驅走七個惡魔附身,於是成為耶穌信徒之一,從此瑪利亞一直跟隨在耶穌身旁,一直到耶穌被釘十字架、被卸下聖體、送進墳墓、耶穌死後三天發現墳墓是空的、以及見證耶穌復活。
抹大拉被後世人評論為淫亂之都,被上帝所摧毀。耶穌幫抹大拉驅魔除去七個附身惡靈,因此抹大拉的瑪利亞總被中世紀宗教、藝術家形容為贖罪的妓女,藝術家喜愛取材抹大拉的馬利亞,將她畫成坦露胸乳表現贖罪之身。尼古拉斯·雷尼爾這幅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老狼個人覺得比較會符合耶穌所喜愛的正妹。
在腓力福音書裡,暗示了抹大拉瑪利亞是耶穌最喜愛的伴侶,也顯示抹大拉瑪利亞與耶穌二人之間有更親密的關係,更提到耶穌吻了馬大拉瑪利亞,然而「耶穌吻她的」後面的字就非常剛好被螞蟻咬掉,剩下一個空白,這個空白引起宗教界、學術界非常大的爭議。
在西元591年,教宗額我略聲稱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妓女,誤解延續至今。直到2016年,梵蒂岡正式稱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使徒中的使徒」,以及傳揚耶穌復活的消息的第一人,讓抹大拉的馬利亞得到聲名的平反。
♦ 革羅罷的瑪利亞(Mary of Clopas)
耶穌母親瑪利亞的姊妹,等於是耶穌的阿姨。革羅罷的妻子,所以稱之為「革羅罷的瑪利亞」。
也有譯本稱之為「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
耶穌墳墓中的三位瑪利亞(The three Marys at the tomb),分別是:
掛毯畫廊的天花板,看起來是立體,其實是平面畫。
造訪過掛毯畫廊之後來到地圖長廊(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基督對彼得的指責》(Consegna delle chiavi)(或稱作天國鑰匙交接)
地圖畫廊的天花板的畫作邊框是立體的。
梵諦岡博物館寶藏太多,下回再見!
→ 二隻狼歐洲35日(26/35)~義大利,羅馬(梵諦岡博物館02)